时评:“绿色化”应成为中企“一带一路”投资重要抓手

时间:2016-01-30 00:27来源: 作者: 点击:

“绿色化”应成为中企“一带一路”投资重要抓手

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中国与其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正在更加紧密和深入地发展,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有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中的48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合70.5亿美元,同比增长22%,占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5.3%。但应注意到,在对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使得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究竟面临哪些环境问题?通过金融手段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都成为业界最关心的问题。

对外投资环境风险问题凸显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徐庆华表示,在发达国家,绿色运动起步较早,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社会共识和企业的行为准则。部分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意识较为薄弱,一些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缺乏主观能动性。

徐庆华透露,中国对外投资中所引发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环境热钱”的忧虑有着深刻的国内根源。这种根源在国家层面表现为缺乏系统的对外投资配套的环境法律法规或指导意见,在地方政府和企业层面则部分表现为片面强调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环境收益,共同表现为对于“走出去”的环境影响问题重视不够、措施不全、约束不力。

“中国政府部门与大型国有企业乃至上市公司坚持‘投资遵循属地原则’(即投资活动遵循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导致企业易按照习惯思维将与投资属地政府的关系好坏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标准,而忽视环境风险,削减所在项目环境保护成本。当企业投资导致环境问题时,相关企业在国内也得不到相应的惩处,造成了不利的国际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徐庆华强调,尽管中国商务部和环保部联合印发《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但该指南对于在国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尚未构成强制约束力,企业履行社会环境责任主要以指导与鼓励为主。

此外,企业投资地区和行业不平衡,导致局部环境问题突出。

徐庆华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敏感度较高,投资活动存在着较高的风险。中国对各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大了对相关资源的开发,由此产生的污染物排放若不妥善处理,会产生负面的环境影响。

“中国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也较不均衡,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集中在采矿、建筑、木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近年来特别是采矿业等资源性行业投资比重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而这些资源密集产业的投资,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使中国企业的经济活动面临生态环境风险,而因生态环境问题处置不当最终导致投资不可持续的问题与案例说明,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对外投资的关键因素之一。”徐庆华强调。

“一带一路”旨在建立一个绿色、环保、低碳的共同体

徐庆华透露,共商、共建、共享绿色“一带一路”,其实质就是建立一个绿色、环保、低碳的共同体。这需要各方凝聚共识,也需要绿色金融机制的保障。构建绿色金融机制,应该在金融改革的全过程中嵌入绿色理念,而不是建立另外一套系统,建立另一个割裂的体系。

而对于绿色金融工作,徐庆华认为,在兼顾效率的前提下,需要引入并构建相对高标准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控体系。“一带一路”倡议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可持续投资,其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与热点。中国金融机构和有关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投资项目,需要引入并构建相对高标准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控体系。参照相对更高的国际环境风险管控体系标准,将有助于中国推动多边金融体系和企业参与对外投资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项目。

“中国在未来推动多边开发项目的投融资决策中,要充分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回报、风险和成本融合进金融和投资项目管理的日常业务中,引导资金流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注重绿色环保,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投融资行为。”徐庆华指出。

此外,还需推动中国金融机构出台“对外投资重点行业生态环保风险评估与贷款政策指引”。“由于政策选择和国际产业竞争,中国企业多进入相对高风险产业和地区,尤其是环境高风险行业,国内配套的金融机构也较易产生贷款风险,且信贷风险更多地转化为商业风险。”为此,徐庆华强调,应推动中国金融机构出台相关指引,重点在钢铁、矿产、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加强授信的环境标准,确保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优势产能合作时,可以引入环境与社会风险控制准则和绿色信贷保障。

预留g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