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新:补齐城市建筑现代化的短板

时间:2016-04-14 09:30来源: 作者: 点击:

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 张天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工程总量均居世界前列,但一些建筑在造型设计、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不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设计思想不够深刻,缺乏人文关怀和精神内涵;创新思维不足,存在不少“便捷式”“快餐式”“拼贴式”设计;设计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好的设计理念难以落地;等等。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应按照《纲要》“全面推行城市科学设计”的要求,努力消弭城市建筑数量与设计水平之间的“落差”。

提高建筑设计理念现代化水平

提高建筑设计现代化水平,首先需要提高建筑设计理念现代化水平。例如,如何在建筑中确立与体现生态化设计的理念,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时代课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以低碳、节能、环保、绿色为基本理念的生态化设计逐渐成为各国建筑设计师的主流意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都确立了较为完备的绿色建筑标准。我国也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但要使其得到贯彻落实,还需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奖惩制度。

在建筑设计领域追赶世界发展潮流,不是要脱离中国实际,相反,要重视本土化,让建筑设计“落地生根”。实现本土化,要求建筑设计师对我国的土地、景观、民俗、文化等有深刻认知和热爱。除了设计师自身的努力,城市居民参与对于实现建筑设计本土化也十分关键。城市建筑与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有权对城市建筑设计提出自己的诉求。同时,城市居民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细致入微的认识,能为建筑设计师提供灵感和丰富素材。城市建筑设计只有在广泛收集城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形成设计与使用的良性循环。

提高建筑设计手段现代化水平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在建筑设计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先后出现的多种高科技软件将建筑设计师们从手工绘图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创作构思。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手段,让建筑设计的效率、精确性等大大提高。当前,建筑设计越来越依靠高新科技:研制、引进与应用新型设计软件,是提高建筑设计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虚拟现实、环境智能、普适计算等,是城市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然,强调应用高技术手段,决不意味着建筑设计可以偏离人这一中心。如何使建筑设计更好适应人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提高建筑设计师的创意能力和设计水平,始终是建筑设计的关键问题。建筑设计和建造技术都是为人服务的。好的建筑设计,不会让我们失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景观,失去带有“乡愁”的人情味。同时,建筑设计是一个强调设计师主体性、创造力的行业。如果设计师不具备高超的工艺水准和人文理念,即使设计软件再先进,也不能设计出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建筑精品。因此,建筑设计领域高新技术的发展,应着眼于为设计师发挥创造力提供更大支持,更好地体现设计师的思路与创意。目前,扫描技术、触摸屏技术、人工感知技术等高技术手段都有利于加强建筑设计领域的“人机沟通”。这方面的技术创新方兴未艾,有着巨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提高建筑设计组织方式与设计师素养现代化水平

目前,我国建筑设计一般采用两种组织方式:一种是分专业进行、流水线式的组织方式,另一种是多专业综合、课题组式的组织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加强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都至关重要。建筑设计部门应在新的信息沟通技术基础上,通过灵活多样的组织、交流方式加强设计过程中的信息交换,最大限度地提高沟通效率。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建筑信息模型等,实现了建筑设计师们在网络上的即时交流,促进了设计信息生成、传递、修改、存储无缝衔接,其理念和操作方式值得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借鉴吸收。

在加强建筑设计师之间沟通交流的同时,还应注重完善建筑设计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建筑设计师除了在本专业领域有较为精深的造诣,还需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多方面的文化修养。这就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艺术、文学、历史、考古等相关知识,让各领域的信息相互支撑和补充,形成广博而深厚的设计构思材料库。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强调,那就是要注重培养结构工程师。在建筑史上,杰出结构工程师的作品成为建筑名作的实例很多,如巴黎埃菲尔铁塔、伦敦水晶宫都是结构工程师设计的传世之作。因此,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不能仅局限于对建筑进行视觉和空间把握,更应懂得建筑物、建筑材料的内部结构与相关技术,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结构工程师。

    相关内容